En

童乐园 | 在医院里,每一个孩子都是VIP

2021-01-29

5岁的兰兰昨天入住了血液科病房,这是她第一次住院,这里和她熟悉的家、熟悉的幼儿园都不一样,她感觉有点害怕。兰兰很想念平时陪自己玩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很想念留在老家的奶奶和弟弟。在医院里,起床、睡觉的时间变得很不一样,还去了很多在医院里不认识的地方。妈妈告诉她,医生要给她做检查,看看让她生病的小怪兽躲在哪里。

 

这两天,兰兰一下子见到很多不认识的叔叔阿姨,他们穿着白大褂,来到床边给自己做检查、打针。兰兰有点害羞,不敢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兰兰发现隔壁床住着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女孩,兰兰不禁想:她也是来找让她生病的小怪兽的吗?要是有人能陪我一起玩就好了……

 

对于第一次来到医院住院的孩子,在入院适应方面,主要面对几大挑战:是面对不熟悉的医院和病区新环境;适应和在家、在幼儿园和学校时不同的习惯;面对医疗的操作和检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适应新的人和关系,对刚刚入院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不小的压力。

 

如何帮孩子学习适应新的人和关系,应对入院阶段的挑战呢?爱佑童乐园的服务团队,用孩子喜爱的方式,回应孩子的内在需求。


 VIP海报,让每一个孩子被看到


“VIP”的英文直译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人”,在我们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VIP。爱佑童乐园项目研发出“VIP海报”互动服务,帮助孩子制作属于自己的“VIP海报”,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很重要,大家都想要了解我。

 

在爱佑童乐园的“VIP海报”里,医务社工与孩子互动,邀请孩子一起填写“我的自画像”、“我是谁”、“我最喜欢的”、“我的应对小办法”四个模块。完成的VIP海报可以挂在病房的床头,这样也便于我们科室的医护、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个住院的小朋友,找到和孩子“搭讪”的话头。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24.jpg

爱佑童乐园研发设计的“我是VIP海报”


为了让这个过程更有趣,我们还有“小话筒”,仪式感满满,让孩子更有专属“VIP”的感觉。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29.jpg

孩子帮社工制作的采访“小话筒”


 我是“奥特曼”


打开孩子们的“我的自画像”部分,丰富的想象力跃然纸上:有的孩子画的是现在的自己,有的翻出自己以前的照片,有的画出一个可以代表自己形象的卡通人物、表情包……


5岁的男孩毛毛在“我的自画像”上画了奥特曼,说自己就想要成为奥特曼,还兴高采烈的为医务社工阿姨介绍。一个小女孩开心的画上“海洋公主”,给自己画上漂亮的蛋糕裙。还有一位小男孩,在自画像上只画了一个圆圆的脑袋,旁边写了“帅哥”两个字,说要让我们充分发挥想象。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33.jpg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36.jpg

和自己的VIP海报合张影!


画什么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是发乎孩子本心的,我们都鼓励和赞赏。更重要的是能在与孩子一起互动一起画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社工专注的陪伴、耐心的启发和引导。

 

与此同时,社工也能因此发现很多有趣的小细节。孩子会给自画像中的自己图上喜欢的颜色、水果,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涂色的方式、特点等等,这些都是帮助社工找到和孩子建立关系的切入点的机会。

 

当孩子在住院期间,发现有人了解他/她,自己被人了解,对新的人和人际关系就没有那么害怕了。


孩子应对医疗的办法,藏在VIP海报里


8岁的遥遥,今天是住院的第二天。今天要做手术了,等了一整天,还没有排到自己,在病房里的他有点坐立不安。童乐园的医务社工邀请他来游戏室,一对一开展了“VIP海报”的活动。

 

在填写“我最喜欢”的部分,遥遥想了很久,然后告诉社工说,他最喜欢警察,以后也想当警察。在“如果不开心的话,如何让自己开心一些”,遥遥一开始摇摇头不会答,社工引导遥遥想出了几个可行的应对小策略,然后请遥遥从中选一种他最喜欢的。遥遥选择了拼乐高。

 

做完VIP海报,社工随即邀请遥遥一起拼乐高,遥遥很开心的投入在拼搭的快乐里,自主拼出了一辆警车。遥遥告诉社工,现在自己很开心,没那么紧张和害怕了。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39.jpg

遥遥展示自己做的VIP海报


孩子应对住院生活的孤单、医疗操作的紧张的方式,就藏在孩子喜欢的东西和活动里。通过VIP海报的形式,引导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并一起找到能帮助孩子应对的方法。找准时机,社工还可以邀请孩子练习自己的应对小策略,强化孩子的应对能力。

 

打石膏没办法下床活动的小男孩在VIP海报中说自己喜欢下围棋,童乐园里正好有围棋,医务社工就会带到他的床边,请他和陪床的爸爸可以一起玩。还有小朋友说,自己如果不开心了,吃一颗糖就可以开心。这天医护帮他翻身换药做护理,他很配合没有哭。根据约定,结束之后,他就问爸爸:“我可以吃一颗糖吗?”

 

还有古灵精怪的小朋友,高兴的在应对方法一栏写,自己不高兴的时候只要“翻个白眼”“大叫一声”心情就好好起来。这些看起来有些“独特”的办法,都是孩子在应对困难的努力。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43.jpg


“我的名字是捡来的”?


制作VIP海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亲子沟通的好时机。

 

比如VIP海报中,填写“我是谁”时,医务社工会询问孩子的名字和昵称,借机就会问问孩子:“你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有的小朋友会摇摇头,还有的小朋友会十分肯定的说“我一生下来就有这个名字”,“是邻居给起的”,“我的名字是爸爸妈妈捡来的”……

 

医务社工就会邀请旁边陪床的爸爸妈妈,给孩子讲讲自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名字里往往包含着家长和家庭对孩子最好的心愿祝福,最美的期许。这样的关于名字的故事的讲述,也让孩子和家长在病房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关系更近了。

 

还有血液科病房的小朋友壮壮,最喜欢的就是自己的妈妈。在和社工一起制作VIP海报的时候,不论是最喜欢的、最爱做的事,都要提到自己的妈妈。

 

“我最喜欢陪妈妈吃烤串。现在生病了,烤串对身体不好。我不吃了,妈妈也不吃了。”

“生病之前自己和妈妈都喜欢吃甜的,生病之后都喜欢吃酸的。我是这样,妈妈也是这样。”

 

后来医务社工把壮壮通过“VIP海报”表达出的话,反馈了壮壮妈妈。妈妈一把抱住了壮壮,亲了壮壮一口。

 

“VIP海报的服务在帮助我们与孩子建立关系,提升孩子的医疗应对的同时,还帮助家长、医护更好的了解孩子,拉近距离。”有护士老师反馈,“这个形式真的挺好的,也让我们有机会更了解孩子”。


微信图片_20210208105946.jpg

“住院的时候,能让我开心的是去活动室(童乐园)玩”


在制作VIP海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个小朋友真的都非常有趣,有很丰富的童年世界。我们了解到很多平常不会了解到的孩子的细节,他们最关心、最让他们快乐的事。这些零零碎碎,都是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的形象更活灵活现了。我们愿意听孩子说,这让孩子也更愿意接近我们,放下戒备。有的孩子说,等出院的时候,要把完成的VIP海报带回家,拿给家里人看。还有的孩子跑来问社工想多要一张空白的VIP海报,要等回家的时候和弟弟一起玩。


爱佑童乐园项目服务展开以来,服务团队一直秉持和传递着“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专属的爱佑童乐园服务空间,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患儿和家庭感受到对住院环境的归属感、舒缓住院生活压力,并通过开展切合患儿和家庭需要的医疗适应服务,配合儿童友好的服务产品和小道具,陪伴着患儿和家庭走过医疗过程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