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原来她最懂得病房里的“读心术”

2022-04-20

2017年,刚开始尝试医院游戏项目的医务社工顾玥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这是一个患有先心病的五岁小女孩,顾玥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做完穿刺,软软地半躺在病床上。奶奶在床边陪着她,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乖乖,我们吃点苹果好不好呀?我们喝点汤怎么样呀?”但小女孩一直都没有力气回应。


顾玥将涂色的绘画本和宝石图案的贴纸藏在白大褂里,轻轻走近小女孩的床边,拿出闪闪发光的宝石贴纸,将它贴在小女孩微冷的掌心,“我们可爱的公主,你只要握住这颗能量石呢,就会有满满的力量啦!”小女孩发现了顾玥怀里的涂色本,目光盯着本子上的兔子和小猪。那天下午,顾玥抓着小女孩的手,一起完成了一幅“森林王国”的画。


正画着小兔子的耳朵,小女孩突然转过头跟奶奶说有点想吃东西了。奶奶很开心,这是今天做完检查和治疗之后,孙女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似乎顾玥带着“能量石”来到之后,小女孩也开始改变了。顾玥回忆说,那时候的陪伴很偶然,时间也不长,但惊喜的是,沟通和陪伴真的能够让孩子改变,给他们支持。后来,顾玥来到南京市儿童医院爱佑童乐园--爱佑银城童馨小屋,开始更多地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真正走进他们的心。


小女孩亲昵地“亲吻”顾玥的手.png

小女孩亲昵地“亲吻”顾玥的手



与孩子交朋友,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从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到开始成为爱佑医务社工,顾玥的工作一直都是跟孩子们打交道。起初,她主要负责医疗救助,主要是帮家庭困难的患儿链接社会资源的资金支持,跟小孩子的接触似乎还隔着一张纸。她常常听到家长会感叹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担忧,孩子在手术后虽然是恢复了健康,但行动、语言上甚至出现退行行为。顾玥能够感受到家长和孩子在应对医疗过程时的巨大压力,“当时,我觉得有一些地方是我支持不到的。”


孩子对顾玥的信任,或许来源于她天生的“孩子缘”。顾玥从来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技巧,她的身上就自然地带有对小孩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她眼中,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倾听,更渴望回应。“对待孩子,不用刻意培养技巧,耐心与真诚恰恰是互动中最重要却又最难做到的点。”顾玥认为,接纳孩子的每一种状态,给予孩子实实在在的陪伴,关注孩子每一个动作、每一种表情背后蕴藏的心思,读出孩子想表达的事情,最后帮助孩子说出来,告诉他们我们在、放轻松,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他们的支持。


顾玥陪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jpg

顾玥陪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



即使在普通的日常里,能够真真切切陪伴孩子,耐心与孩子沟通的家庭也并非全部,何况是日夜颠倒、焦虑难安的病房之中?对孩子天然的亲近和牵挂,慢慢地,顾玥开始越来越深入地接触医院里的孩子,成为爱佑童乐园里的“知心姐姐”。



在这里,顾玥听到了好多孩子只讲给她的故事


虽然跟医护一样穿的都是白大褂,但顾玥的白大褂里,总会藏着很多神奇的玩意和礼物,有宝石贴纸、小玩具、折纸……随时准备送给孩子们一个惊喜。顾玥会拿着精心准备的小礼物跟孩子说,“我不是医生哦,我不会给你打针吃药,我就是过来陪你玩的,希望你在住院的时候也能开开心心。”


顾玥与住院儿童在一起.jpg

顾玥与住院儿童在一起


孩子在顾玥面前很容易卸下防备,将这位姐姐当成自己的朋友。某次,心内科有一个三四岁的女孩,一直在病房里哭闹,家长、医护都拿她没办法。顾玥见到她的时候还不了解她的情况,只是拿着一个简单的卡通飞机模型,就去到女孩的床边,摸摸她的头,“我这里有很多好玩的呢,你要不要看看呀?”女孩看了一眼顾玥手中的飞机,哭声依然不停。“你看到哪些颜色呢?”“你要不要捏捏呀?”“要不你试试捏一下,拼一下?”“这个你想放在哪里呀?”这样过了十分钟,顾玥才得到了第一次回应,小女孩终于慢慢地平稳下来跟顾玥说,“我喜欢这个,粉粉的小星星。”


第二天,顾玥一早来到病房,就看到女孩妈妈推着她从楼下做完检查上来,女孩依然哭闹不停,妈妈也很焦虑,相互都处在崩溃的状态。顾玥将孩子带到她的童馨小屋,建议妈妈回病房休息。适时地让家长和孩子“独处”,能让他们从单调又繁复的住院生活中抽离一会,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和焦虑。


顾玥去病房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的小礼物.png

顾玥去病房为孩子们送去节日的小礼物


“看看,这是你最喜欢的粉色哦,我们要不要一起来捏捏这块橡皮泥?”小女孩喜欢粉色的星星贴纸和捏一捏、粘一粘的小手工,顾玥记下了这个细节,她找来了一块粉色的粘土,引导着女孩慢慢去捏出自己想要的形状,让她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慢慢平复情绪。后来,小女孩悄悄跟顾玥说,“我看到了一只怪物,有两只眼睛和很大的嘴巴,我当时好害怕。”顾玥觉得这是孩子在住院期间的情绪状态的反映,家长不好的情绪,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我们要帮助他们去感受和表达,并且陪伴他们一起应对。


共情,是顾玥心底里对待孩子的真诚,也因为如此,顾玥总有办法成为孩子们在医院里最亲近的人。如果孩子害怕吃药,顾玥是孩子最贴心的发言人,“对呀,这个很苦,很不好吃,所以你不想吃。我能够理解你。”她几乎不会直接跟孩子解释为什么必须吃药,而是帮孩子表达出心里想说的话,再跟他们一起面对。“小孩子的沟通能力、语言能力没有大人这么好,所以我们要帮他们说出来,虽然吃药是必须的事情,但至少我们的反馈能够让孩子知道我们是跟他们站在一起的。”



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帮他们适应住院生活


孩子在刚住院的时候往往会不适应,医护就让家长带着孩子到顾玥的童馨小屋玩一玩。这里似乎有神奇的魔法,哭闹不止的孩子到这里一般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平复下来。小屋里是一片与医院和病房截然不同的天地,墙上挂着孩子们亲手画的画和制作的手工图案,柜子上满是孩子喜欢的毛绒公仔和玩具模型,小动物、卡通小人、汽车、卡通听诊器等等应有尽有。孩子们也喜欢在这里做游戏、下棋,或者扮演一下医生、厨师、老师的角色,喜欢动手的孩子也会在小屋里捏粘土、折纸、用彩笔画画。到童乐园玩可以说是病房里的孩子每周最欣喜的时刻,顾玥说,“有的孩子甚至从开放的前一天就开始期待。”


组图.png

孩子们戴着在童乐园和顾玥一起完成的面具


顾玥也自己设计、制作过玩具。因为小朋友很喜欢涂画和角色扮演,所以顾玥想设计出一种简单易操作、又能与孩子进行跟医疗相关的互动的道具。她将一些医生小人、听诊器、药瓶的卡通图案打印下来,装订成一本手工书,孩子能够在书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还能自己为小人画上表情、穿上手术服,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成为医生的画面。


孩子完成后,都会自豪地拉着顾玥,“姐姐快过来看,快看我画得多漂亮!我还要画上一个小房子和花花!”


孩子们在童乐园里画手工书.jpg

孩子们在童乐园里画手工书


顾玥还在手工书中添加了亲子互动的“小彩蛋”,引导家长将孩子涂色完成的图案剪下来,共同制作成属于他们的作品。顾玥说,“我们和家长在最后会一起帮孩子把作品贴在小屋的展示墙上,或者让孩子们带回去,后续家长也能够跟孩子进行互动。这是属于孩子的作品,也是亲子间共同的回忆,希望能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和力量。”


蛇棋游戏更受六到八岁的“大孩子”的青睐,它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从起点到终点,孩子要经历很多不一样的关卡,可能会在途中遇到连跳几步的长楼梯,也可能在临近终点时落入蛇口而退回许多。顾玥一开始其实对这个游戏没有报很大的希望,“但很多孩子都特别喜欢,情绪会随着游戏的发展跌宕起伏,这跟孩子们住院之后相对单调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蛇棋.jpg

顾玥在蛇棋中增加了住院和治疗问答环节,回答正确的小朋友会额外获得前进的步数


“我们也许很少会考虑到,游戏和玩乐也是住院孩子的常态化需求。”顾玥认为自己能给到孩子的,恰恰是一个“不住院的生活”,“我想努力不让孩子觉得自己因为住院环境的变化而跟外面的孩子有很大的不一样,我想让他们感受到这里也有很多人懂得他们、陪伴着他们度过住院的时光。”


顾玥在童乐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jpg

顾玥在童乐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也被孩子治愈


“既要懂得孩子,也要理解家长,社工是孩子与家长之间情绪沟通的牵线人。”作为牵线人,顾玥其实也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一些不经意的瞬间,也往往让她觉得,其实并不仅仅是自己在帮孩子,孩子也在治愈自己。


就像每次问小朋友的住院感受时,总有小朋友会说打针很痛,顾玥追问很痛的话要怎么办,很多小朋友的回答都是“忍着”。起初,顾玥一直觉得“忍着”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但随着接触的孩子越多,她才意识到这其实是孩子们积极应对害怕、恐惧的情绪和疼痛的一种方法。


前段时间,有个三岁的小朋友在住院后因为咳嗽、感冒等原因,手术一直延迟而导致住院时间比一般情况要长得多,从而经历了更多的治疗。顾玥担心小朋友会因此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所以时常去陪他。相处久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话也多了起来,顾玥问他怕不怕打针的时候,他告诉顾玥,“怕,但是如果不忍着,就没法做手术,就得打更多的针了。”听到一个三岁的孩子这么说,顾玥不禁被孩子的“勇气”打动,“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方法,去面对因为住院带来的各种改变,他们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除了勇气,孩子们的“手艺”也让顾玥印象深刻。7岁的嘉嘉专门来童乐园找顾玥,因为同病房的小病友术后哭闹很厉害,他想做一个小病友最喜欢的恐龙送给他,可是当时没有任何恐龙相关的手工素材,嘉嘉很快就提议用纸箱做一个简易恐龙套装。制作完成后,嘉嘉就穿着去病房探望小病友,术后的孩子非常开心,很快就停止了哭闹。顾玥趁势邀请他和嘉嘉一起来童乐园,一起为恐龙套装完成涂色。顾玥不仅折服于孩子们的手工能力,更被小朋友之间的友爱和分享打动。


组图2.png

小朋友主导完成的“恐龙套装”


其实,顾玥有很多玩具和做手工的方法都是从孩子那边学到的。刚开始童乐园的工作时,作为一个告别玩具很久的成年人,顾玥其实很少了解玩具、手工折纸的方法,很多玩具、折纸的方法都是跟孩子们学来的。正是因为学到了这些孩子们很有兴趣又能够完成的活动,才让她有基础去带领其他孩子开展更多活动。


孩子们的折纸作品1.jpg

孩子们的折纸作品


对于家长,顾玥的工作不仅是沟通,她还是家长眼中能够很信赖的支援。不少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家长都会有异地就医、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社会资源较为缺乏等问题,申请救助的过程需要非常多的耐心和支持。顾玥往往都是带着家长们填写材料,提醒他们注意各流程节点,及时沟通和反馈申请的结果,并时刻关注孩子治疗的全过程。“他们会对社工很依赖,希望能够随时联系到我们,某种程度上,家长对我们的依赖不亚于孩子。”


多年跟患儿和家长打交道的经验告诉顾玥,家长在孩子住院期间最大的压力就是照顾孩子,长时间夜以继日的操劳、对孩子病情的担忧使家长一天天地被压垮,甚至很容易对孩子表现出负面的情绪,“当好了牵线人,孩子和家长都会更快适应住院。”


顾玥组织家长跟孩子一起参与主题活动.jpg

顾玥组织家长跟孩子一起参与主题活动


顾玥还记得一个小女孩对她说的话,“医院里,医生和护士真的很忙很忙,但是他们的忙都是为了让我的身体好起来。”


组图3.png

孩子们收到顾玥精心准备的入院适应包


虽然会有疼痛,会有不好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帮助我们恢复健康的过程。只有经历疼痛,我们才会像蝴蝶一样蜕变,有更好的状态去成长,去迎接更好的未来。破茧方能成蝶,听了这么多孩子的心声,这是顾玥心底最想跟孩子说的悄悄话。